学报编辑部
《师说》(《济南幼专学报》)第二辑征稿启事
2015-05-14 10:39 学报编辑部  审核人:   (点击: )

《师说》(《济南幼专学报》)第二辑征稿启事
为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展现科研成果,推动学术交流,十大靠谱的网投平台创办了《济南幼专学报》,定名为《师说》,第一辑即将出版印刷。第二辑现在开始征稿,拟设置学前教育研究、初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研究、德育探索、语言文学研究、文化·历史·哲学研究、管理方略等板块,刊载学术论文。此外,另设专题述评板块,该栏目在内容方面可对某一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和点评,也可对某个教育教学案例进行情况介绍和深入剖析;在形式方面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对话、访谈。
投稿要求:
一、内容方面
1.观点明确、新颖,资料翔实、可靠,论证严密、科学,文字表述规范、通畅,正文篇幅一般不少于4000字,不超过15000字(特别优秀的不受此限)。
2.严格遵守有关著作权的法律法规和学术道德,文责自负;引用他人语句和观点,应严格按规范进行标注。
二、形式方面
1.论文题目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文章要旨,一般不超过14个字,必要时可加副题。
2.作者署名在题目下面,人数一般不超过4个(含4个)。
3.正文前应有“摘要”和“关键词”。“摘要”一般不超过200字,要求简洁、精炼,突出重点,使用第三人称表述,内容客观,不使用诠释性、评价性语言。“关键词”一般不超过5个。
4.正文后的参考文献著录应完整、准确,序号用[1]、[2]……表示。著作的著录格式为:序号.作者.书名[类型代码].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文章的著录格式为:序号.作者.文章题名[类型代码].刊名.年(期数):起止页码。常见的参考文献类型和相应的代码分别为:专著[M]、论文集[C] 、期刊文章[J]、报纸文章[N]、论文集中析出文章[A]、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其它未说明的文献类型[Z],网络文献数据库[DB/OL]、网络期刊[J/OL]、网上电子公告[EB/OL]。
示例:
著作类:[1]葛家澍.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44.
文章类:[1]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本条目具体要求以及尚未明确的情况,投稿者可在互联网上查询、参考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以及国家标准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
5.最后附基金项目说明(没有基金项目的,此项省略)和作者简介。基金项目说明应包括规范的全称及批准编号;作者简介应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单位、职称、职务、学位、主要研究方向、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为便于直观对照,本启事后面附有学术论文样本,请参阅。
专题述评板块的文章在形式方面可灵活掌握。
三、投稿方式
投稿请发送电子邮件至:jnyzxb@163.com,邮件标题请采用“投稿:作者+稿件题目”的样式,稿件正文以word文本格式作为附件一并发送。
四、稿件受理
编辑部不受理一稿多投的稿件。所有来稿由编辑部和出版社按照规范流程进行初审、复审和终审处理。编辑部会尽快组织审理所有来稿,并与作者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告知有关的进展情况。请作者不要在未告知编辑部的情况下自行处理来稿。编辑人员对所采用稿件有权进行删改,作者不愿接受删改的,请在来稿时予以说明。
五、联系方式
邮编:250307
通讯地址: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丹桂路2011号
联系电话:(0531)87207869
联系人:孙克旺
十大靠谱的网投平台学报编辑部
一五年四月
附:学术论文样稿
人本财务管理系统构建研究
邱兆学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第一资源,参与价值创造的“人”逐渐代替“物”成为决定价值创造的主导因素。遵循知识经济时代“人本”内涵的精神实质和“财务管理”的固有本质完美契合的基本思路,人本财务管理主张将以人为本的原则系统运用于财务管理领域并确立以人为价值创造中心和根本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一切价值创造都是人对其自身价值创造行为在一定规则内自主选择的结果,因此有必要以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价值创造行为选择为中心和出发点,同与之有密切逻辑关系的财权配置、管理方法和价值流转等财务管理活动相互动来构建全面、严谨的人本财务管理系统。
关键词:人本财务管理 物本财务管理 行为价值管理人本财务管理系统
一、人本财务管理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参与价值创造的人因其掌握与价值创造相关的知识、技术、技能和经验,从而成为推动价值创造和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因素。与之前的自然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相比,物力资源的稀缺性正在逐步下降,人力资源的稀缺程度正逐渐成上升趋势。从企业实践看,不仅高科技行业企业经常被人才紧缺所困扰,就连技术含量相对不高的建筑行业、生活日用品和农副产品加工行业企业也经常出现“用工荒”。目前,国际和国内社会都普遍承认人力资源是推动企业价值增长的主导力量,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首先尝试将人力资源资本化,近年来在汽车、化工等行业也有个别企业开始尝试人力资源资本化,这些企业普遍承认人力资本是决定企业价值创造的第一要素。上世纪60年代,舒尔茨就就已经指出,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寡。[1]为证实上述结论,舒尔茨还用美国国民收入中新增财富的80%是由人力资本所创造的相关资料举证说明。本世纪初,我国上海浦东新区和浙江温州龙湾开发区分别于20052月和20062月先后出台政策允许企业在注册资本中人力资本入股比例可以达到35%30%,此后便有多家公司尝试人力资本入股实践并且获得了良好的预期收益。这说明“人力资源成为主导企业价值创造的根本力量”已渐成共识。在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价值创造主导力量的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权益要素中却只包含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企业总资本中只有与物力资源相对应的物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相对应的人力资本一直未纳入财务管理系统,这不仅仅是企业总资本中人力资本要素的缺失,更是价值创造主导因素的原发性迷失。由于这种迷失,导致无法使价值创造的本原和动因不能通过财务管理手段加以驱动,财务管理的品质和效率将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因此,对传统财务管理进行转型升级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紧迫任务。
传统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只见物而不见人”,是典型的以物为价值创造根本的财务管理,这明显与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价值创造主体的基本特征相悖。因此,财务管理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向必须是“既见物又见人”,但在财务管理中突出强调以人为价值创造根本。以人为价值创造根本的财务管理不只是知识经济时代背景的迫切要求,也与人本主义文化思潮一脉相承。人本主义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方的中国文化中一直居于主流地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倡导现代人本主义文化是伴随着哲学界对科学理性主义的批判而产生的,首先是以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为代表基本表现是贬低理性、否定科学其次是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代表胡塞尔在分析欧洲文明危机时由批判科学技术进而明确提出了对“科学主义”哲学的批判,他在哲学界首次提出“科学技术促使人只关心物而忽略了对精神的追求”的基本观点再次是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思想家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及科学主义哲学的片面性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批判性反思法兰克福学派坚持批判科学主义着重强调科学技术在现代西方社会所发生的功能异化,并主张哲学的主题应该是人而不是物而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却重物轻人只崇尚肯定性、单面性的思维方法忽略了思维的否定性、批判性等功能,关键是忽略了通过否定性和批判性思维由重物转向重人的人本主义倾向。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与西方人本主义文化相比则较为含蓄和厚重,不像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批判科学主义那样富有感性的冲击力,但人本主义思想却源远流长且早已潜移默化到国家治理和民族文化之中,具有非凡的社会影响力。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主张的“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和“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同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张的“仁者爱人”等人本思想,还有党的十八大之后开始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等内容都是新时期人本主义文化的集中体现。企业作为人力资源发挥价值创造能力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载体,有义务、有责任为参与价值创造的人创设能够体现人本主义特征的价值创造环境,而以人为价值创造根本的财务管理则可以胜任这一重要使命。
与此同时,传统财务管理自19世纪末从微观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就一直处于物力资本所有者的掌控之下,以1897年美国财务学者格林所著的《公司理财》、1952年美国著名财务学家哈里•马可维兹在《财务杂志》上发表的《资产组合的选择》一文和1958年莫迪哥莱尼(Franco Modigliani)与米勒(Merto H. 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一文及1964年夏普(William Sharpe)与林特纳(John Lintner)等人在马克维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为代表的财务理论基本遵循了财务管理实践中“筹资-投资-资本结构-资产组合”的发展脉络,20实际70年代以来,财务管理实践又开始向通货膨胀、企业集团与跨国公司、网络信息系统、组织行为等方向延伸,于是财务理论界又出现了通货膨胀财务管理理论、企业集团与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网络财务管理理论及行为财务管理理论。这些财务管理理论是对财务管理实践进行总结和升华,充分反映了财务管理实践的时代背景,具有鲜明的工业经济时代烙印。面对当前知识经济和人本主义文化的现实背景,财务学界自然需要尝试进行财务管理理论创新,于是,人力资本财务管理、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和人本资本财务管理等体现人本主义特征的财务创新理论不断涌现。可是如果不能从本质上将知识经济与人本主义在财务管理系统中进行融合,仅在传统财务管理的框架内进行修补,仍然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地位大幅提升和人本主义思潮风起云涌的迫切要求,也难以走出财务管理理论贫困的窘境。为此,构建人本主义精神与知识经济密切融合的人本财务管理系统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财务管理理论创新,其中应重点把握的关键问题是将知识经济时代“人本”内涵的精神实质同“财务管理”的固有本质实现完美契合。
二、知识经济时代“人本”内涵的精神实质
人类历史上最初的“人本”源于14-16世纪欧洲线文艺复兴时期反封建、反神学的人本主义文化,其核心思想是宣扬神不是事物的中心,“人”才是事物的中心,人不能接受神的管制与束缚,要求使人的个性得到解放。虽然其本质是宣扬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人性论,但人本主义特别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是主张以人性、人的有限理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哲学。这种思想后来被亚伯拉罕·哈洛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n Rogers1902-1987广为接受,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虽然人对环境的刺激做出反应有时会受制于本能,但人有自由意志,有意识和能力决定自己的目的和行为方向。同时,人本主义心理学还强调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开展社会活动。1933年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1880-1949)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后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人”概念,该学说认为员工的积极性和士气影响生产效率。在人际关系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组织行为科学更加注重人在组织中的主导作用并开始探索人力资源开发,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把“人”放在管理工作的最为中心的位置上,特别注重对人的行为动机激发和引导的研究与管理,这促使组织管理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型。自此,“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在企业等组织管理中日渐盛行。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人力资本理论及科斯创立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以来,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发展,“以人为本”便成为对“人本”最为权威和解释力的注解。
纵观“人本”产生和发展的脉络轨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之所以能够成为组织管理的中心,且在组织发展中的受重视程度不断得以强化,除了得益于中世纪人们对封建神权统治的反叛精神取得胜利之外,更为重要的就是作为组织管理者看中了“人”的价值,即“人”相对于“物”具有能动的价值创造能力。正是看到了这一点,管理者们便顺水推舟,一方面使具有反叛精神的人得到了安抚,另一方面便可以充分利用“人”的价值创造能力以实现组织目标和管理者的个人意志。由于人们被长期压抑的工作和生存状态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加之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或其个人目标不断创新激励方法,人们普遍觉得自己比以前倍受管理者尊重,于是便很自然地接受了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甚至不曾质疑这种人本管理模式的目的和结果是否合理与恰当。这便是我们认识“人本”的精神实质的关键切入点。
“人本”与“物本”相对,这里的“本”为“元本、根本”之意,在“人本”之前,惯以“物”为元本、根本,“人本”则是以“人”为元本、根本。“元本”只有一个,“人本”的诞生意味着“物本”的灭失。“物”原本是“人”工作的对象,是人用之产生工作效率和效果的基础条件,“人”原本是“物”的支配主体,因此,由“物本”到“人本”的转型是对组织管理中心要素的颠覆性变革,是组织管理者精神世界的一次重要革命。可是这种革命并不彻底,“人本”思想虽然已经产生了几个世纪,以人际关系学说提出的“社会人”为标志的“人本管理”也已诞生近一个世纪,还仍然只是通过管理手段的变革来迎合管理中心要素的变革,管理的目的和结果仍然是“物本”时代的原版延续或外观改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产生与“人本”精神相契合的管理目的和结果,“物本”还没有从源头上真正灭失,这显然不是根本性易帜。依据“物本”思维确定的管理目的是把“人”作为代替组织的所有者或管理者实现其个体或群体利益的手段或工具,管理的结果是依据管理目的进行分配“人”创造的劳动成果。这与自然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因物力资源稀缺的历史背景有密切关系,因为稀缺才显珍贵,拜物教、拜金主义才会得以滋生。在知识经济时代,“物”的稀缺程度已经不及“人”的稀缺程度,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在经济活动中“人”对“物”的比较优势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企业要彻底摒弃“物本”时代把“人”当作代替组织的所有者或管理者实现利益的手段或工具的固有作法,全面树立“人本”思维,正视“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重视对“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的管理,并把“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作为组织管理的目的,管理结果取决于据此理念制定的章程或具体实施方案。总之,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把“人”作为经济活动的元本或根本,既要体现出管理的主体是“人”,又要体现出管理的客体不再是“物”,而是“人”对“物”的利用或改造活动,即人的行为。同时,管理结果要体现出“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这个管理目的。这便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本”内涵的精神实质。
三、“财务管理”的固有本质
财务管理,简言之,就是对财务的管理。所谓财务,就是理财事务,具体表现为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运营、资金回收、盈余实现及盈余分配等一系列管理财产的事务性活动。这些活动通常表现为财产管理者对以货币资产和非货币资产的取得、使用、收益和处置等具体事务,这些具体事务的品质和效率直接决定着企业资产使用功效的发挥。通常来说,企业新增价值的品质(质量)和效率(数量)越高,就说明企业资产的使用功效释放的越多,反之,就说明企业资产的使用功效释放的越少。企业财产使用功效的释放存在一个最大与最小的弹性区间,其根本原因是参与企业资产管理事务的人对这些资产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利用能力存在差别,对企业财产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利用是否优质和高效直接取决于管理资产的人所内含的管理技术是否精湛和职业责任感是否强烈。企业作为一个营利性组织,竭力提高资产的使用功效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价值最大化)是其基本经营目标,从“经济人”假设角度考虑,单纯指望参与理财事务的人现有的内在素质自我管理提高经济价值是不可靠的,为此,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财务管理手段激发和促进理财事务者努力提高管理技术水平和职业责任感。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讲的财务管理手段不同于传统财务管理理论阐述的适用于管理资金运动的技术性方法,而应是侧重于激发和促进参与理财事务的人努力提高自身理财能力和职业责任感的制度性方法,包括财务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如果按照传统财务管理的基本观点,参与理财事务的人对资金运动管理方法就是财务管理,那么财务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制定、调整直至不断健全和完善又是什么呢?很显然,参与理财事务的人对资金运动的管理仅仅是理财事务,而不是对理财事务的管理,这说明传统财务观念中通常对财务和财务管理不加区分,并且认为是理所当然之事,实则不然。把财务等同于财务管理的直接后果就是财务管理的重点仅专注于不断丰富理财事务的内涵,而忽视了对理财事务进行管理,直接导致财务管理失去了对理财事务进行管理的功能。
由前述可知,财务管理就是对理财事务进行管理。理财事务所表现出来的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运营、资金回收、盈余实现和盈余分配等一系列经济活动,实际上是参与理财事务的人的价值管理行为,这些行为的外在表现是理财事务,真正体现出来的是实施这些行为的主体所内含的行为动机,而其行为动机取决于其对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的预期感受。财务管理要服从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其本质属性就是要通过对理财事务的管理使财产保值增值,这就要求企业制定的财务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能够激发和促进参与理财事务的人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使其行为在全力以赴地保障财产原有价值不贬值的基础上有所增值。从财务管理实践来看,参与理财事务的人所内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却是企业财务管理能否有效激发了参与理财事务的人主动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并且能在理财事务中尽最大可能释放出其最大的价值创造能量。因此,如何激发和促进人在理财事务中能自主控制其行为对资产产生最大化的价值保值增值功效就是财务管理的固有本质。
四、人本财务管理的内涵界定
将知识经济时代“人本”内涵的精神实质与财务管理的固有本质相融合所形成的人本财务管理,就是将以人为本的原则系统运用于财务管理领域,确立以人为价值创造中心和根本的财务管理系统。人本财务管理旨在强调财务管理应该充分体现参与价值创造的“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属性,表现为“人”不同于“物”的自然属性和专有的社会属性。从财务管理角度而言,人的自然属性表现为自我价值的体现,即个人通过劳动应获取的与之个人价值创造能力相符的权利、收益、尊重、成就感和发展空间等要素在价值方面的体现;人的社会属性表现为社会价值的实现,即个人在付出劳动创造价值过程中为顾客、供应商等价值链条上的外部利益相关者所带来的价值回馈及由此所承担的义务和风险等代价在价值方面的体现。不论是人的自然属性还是社会属性,在财务管理上一概表现为人的价值创造管理。财务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价值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而价值创造管理又是价值管理的核心,由于价值创造的源泉是人而不是物,因此,价值创造管理的基本前提就是把“人”纳入财务管理系统。在财务管理中,与人相关的资产要素和权益要素分别表现为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并分别与物力资产和物力资本一起共同构成企业的总资产和总资本。能够引起企业总资产和总资本要素增减变动的是人的价值创造行为,要想全面、真实地在财务管理系统中再现价值流转的全过程,就有必要将人的行为作为价值创造的核心要素,并从初始价值配置、价值创造驱动、新增价值处置等方面系统化设计财务管理方法,使之成为与资本运营活动筋骨相连、同步运行的立体、动态财务管理系统。为此,人本财务管理主张企业把参与价值创造的人视为企业价值创造的第一资源,并且强调人在企业价值创造中居于主导地位,最终形成以“人”主导“物”进行人力与物力资源整合、价值创造与流转和价值形成与分享的系统财务管理过程。同时又由于人对价值的创造过程是人运用其自身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和经验所实施的有意识、有目的的一系列价值创造行为,因此,人本财务管理主张将行为价值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2]并贯穿于整个财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人本财务管理的“人本”意在强调参与理财事务的“人”是价值创造的根本,其价值创造行为是真实反映其自身人力资源主导价值创造能力的外在表现,人的价值创造行为表现直接决定着企业产权价值增值率的大小和变动幅度,而能够控制和调节价值创造行为的根本要素是“人”,在财务管理中把“人”的行为作为价值创造的主导因素进行管理时,也就相当于确认了“人”在财务管理中的根本地位。然而,人本财务管理强调的“人本”还不止如此,确认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产权,使其成为自身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人本财务管理的前提条件。这意味着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力资本所有者一样享有其自身人力资本产权地位,明显区别于传统财务管理时代的“被雇佣”地位,人力资本产权地位的从无到有,并且成为价值创造的根本前提,这也是“人本”特征的重要体现。此外,由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产权地位和价值创造主导作用所决定的剩余收益分享规则与物本财务管理时代劳动者无权参与分享剩余收益相比进一步体现并强化了“人本”特征,其中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剩余收益的多少直接取决于其价值创造行为对企业当期新增剩余收益贡献的大小,这是“人”的价值创造行为在财务成果分享环节的因果反映,是以人为价值创造根本特征的综合体现。概括而言,人本财务管理的“人本”分别在人力资本所有者享有自身人力资本产权地位、价值创造行为决定价值创造结果以及按价值贡献参与剩余收益分享这三个方面得到体现,其中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价值创造行为决定价值创造结果”是“人本”特征的最为根本的体现,这将直接决定企业制定并实施“以人为中心”的财务管理过程。因此,人的价值创造行为成为人本财务管理的核心要素,由于不参与企业经营的物力资本所有者不创造价值,因此,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行为进行的价值管理就成为人本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3]
很显然,人本财务管理是与物本财务管理相对应的概念。传统财务管理模式股东利益至上的财务分配思想决定了其只注重股东权益,不注重参与价值创造的人的权益。只注重股东权益的利益分配导向决定了其只注重体现对具有物化特征的资金运动进行管理,忽视了对在价值创造过程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管理,由此导致财务管理对象具有“只见物不见人”的典型特征,因此可将传统财务管理称之为以物为价值创造根本的物本财务管理。目前被企业普遍采用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方法都是基于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如何提高资金运营效率而使用的对物力资源进行管理的技术性方法,制度性方法通常多局限于指导财务人员日常管理资金运营的行为规范,财务管理的技术性方法和制度性方法均不能引导人的价值创造行为驱动价值创造过程,实质上成为确保物力资源的保值增值而采取的诸多措施。资本结构理论、资产组合理论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期权定价理论(Option Pricing Model)、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EMH)、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信息不对称理论(Asymmetric Information)等财务管理主流理论都是以如何加强物力资源的保值增值为前提展开的规范研究或者实证研究,且从近些年来的财务学研究成果来看,基本上呈现出向实证研究一边倒的趋势,侧重于从价值创造本原视角促进财务管理根本性变革的学术成果实不多见。但是财务管理理论界与实务界均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却是人力资源是价值创造的真正源泉,正是参与价值创造的人利用自身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本所有者提供的物力资源创造了价值。可与现实问题不相协调的是,反映人力资源价值的人力资产及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本的价值运动却没有纳入财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中没有留下关于人主导价值创造的些许踪迹,这就暴露了传统财务管理没有从源头上揭示价值创造的根本和源泉的事实。由于人是有思想、有行为目的的价值创造主体,如果不把人纳入财务管理系统,不但会造成财务管理主体的缺失,也会造成财务管理客体的错误定位。在传统财务管理中通常认为财务管理的客体是资金运动,其实资本运动只是表象,而没有揭示出推动资金运动的动力源泉是什么。追根溯源可知,资金运动的动力之源是人的价值创造行为,人的价值创造行为不只是简单地推动着企业的资金运动,更为隐蔽的是资金运动结果的实现直接取决于价值创造的品质和效率,而价值创造品质和效率的高低受制于人的价值创造行为动机是否得到满足和满足的不同程度。人的价值创造行为的动机归根结底体现了人的价值创造行为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通常又承载着人的意志、信念、思想、价值观、情感、感受等诸多因素在价值创造中尽可能得到得到充分体现,参与价值创造的人也将可能因此而从精神层面体验价值创造过程和最终劳动成果得到可能的的满足和喜悦,由此产生积极情绪极进而激发提高价值创造的品质和效率,反之则可能引发消极情绪,主要表现为工作不积极,缺乏创新意识,惯于被动应付,延长劳动时间,故意增加成本,降低价值创造的品质和效率。很显然,这将最终导致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难以如愿。如果物力资本所有者执意要求职业经理人采取强硬措施干预价值创造行为,必将引发冲突、纠纷、员工离职等各种矛盾,财务管理目标可能进一步恶化。如果物力资本所有者不想激化矛盾,必将尝试采用股票期权、员工持股、提高在职消费水平等财务激励措施,这将加大企业的代理成本或机会成本,降低股东财富的内在价值。在资本市场成熟的国家,企业的实体价值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价值实现。一旦企业实体价值因上述原因不能实现最大化,在资本市场上的虚拟价值通常也将难以实现最大化,这显然与企业确定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相悖。为解决这个悖论,人本财务管理主张财务管理必须做到既见物又见人,主张把“人”和“物”都纳入财务管理系统,把“物”作为价值创造的基础条件,把“人”看作价值创造的主导因素,意在强调“人”对“物”的主导作用。把“人”和“物”共同纳入财务管理系统并赋予“人”对“物”的主导地位,不但能使参与价值创造的“人”以人力资本所有者身份跟提供物力资源的“人”(物力资本所有者)共同分享企业新增价值,而且能使“人之所以为人”的自尊和尊严在价值创造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人本财务管理能做到分别从物质层面(以人力资本所有者身份分享新增价值)和精神层面(人主导物实施价值创造行为的尊严)激发人的价值创造积极性,由此将使人在实施价值创造行为过程中产生最大可能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一旦“人”在价值创造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被自我调动起来,“人”将自主管理其自身的价值创造行为,主动探寻降低成本的办法和渠道,努力提高价值创造的品质和效率,尽可能实现最大化的新增价值。当企业的实体经济价值处于最大化的良性运行状态,企业在成熟资本市场上的虚拟价值也将有优质表现,最终实现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力资本所有者的价值双赢,实现人与物的共同协调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人本财务管理所主张的价值双赢和人与物的共同协调发展的实现逻辑。传统物本财务管理长期坚守物力资本所有者一元财务治理模式和“股东利益至上”的收益分配规则,企业内部价值链上的劳动者如同机器等劳动工具一样,虽然为企业创造价值但却无权参与企业财务治理,通常只是被动地接受管理层指令而缺乏激发价值创造的内在动力,无权以人力资本所有者身份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享,只能取得劳动耗费补偿,这种现象被马克思称为“资本雇佣劳动”。处于被雇佣地位的劳动者对如何实现和怎样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没有足够的关注度,更谈不上创新和突破企业财务目标,其结果是“零和博弈”甚至是“负和博弈”的消极产物。人本财务管理将人力资本纳入财务管理系统意味着劳动者成为自身劳动力的所有者,企业的财务治理模式将变成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力资本所有者共同财务治理,分配规则也将将变成与治理模式相匹配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力资本所有者共同分享企业剩余收益。此时,人力资本所有者不但与物力资本所有者将共同关注和促进企业财务目标的顺利实现,更为重要的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将以自身劳动力所有者的身份管理自身的价值创造行为,价值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极有可能得到更加全面和充分地发挥,从而创造出更多的超额价值。因此,人本财务管理的结果将是“正和博弈”的产物。
同时,对人的价值创造行为进行管理,一定不能脱离价值链这个外在条件。众所周知,企业价值实现的前提是顾客(消费者)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所内含使用价值的满足程度。从价值链上看,顾客不仅是一个消费者,还可能是价值链下一环节上的生产者,因此也可能是一个价值创造和增长的需求者。因此,顾客也可能是看重价值链上游企业提供使用价值能为其自身提供的效率和效益是否与其自身的财务管理目标相符,如果符合自身财务管理目标,则会出现积极响应,增加购买或消费量,此时能给企业带来价值增长,反之,如果与自身财务管理目标相悖,则会出现消极反应,即减少或者取消购买或者消费量,此时给企业带来的是后果必然是价值不增长或者负增长。显然,顾客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内含使用价值的满足程度越高,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就越多,企业的业务量也随之增多,实现的价值增长也就越多,反之亦然。这里必须深入探究的是,什么因素决定了顾客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所内含使用价值的满足程度。虽然美国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真正能够促进企业实现价值增长的因素往往是材料供应、产品开发、生产运行、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价值活动中的关键环节,但他最终强调,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条价值链的竞争,整条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企业内部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价值创造行为能力,具体表现为企业谋划与布局能力、技术研发与转化能力、生产经营与管理能力、资金筹措与运营能力、后勤保障与协调能力、产品(服务)营销与服务能力。从华为的实践经验来看,企业给顾客提供的使用价值效应大小与企业自身实现价值增长的幅度成正向关系,这正是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上述能力得到了高效发挥的必然回报。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所有者价值创造行为能力的发挥过程就是价值创造行为的实施过程。由此推之,价值创造行为的实施过程就是顾客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满足程度的决定因素,企业内部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价值创造行为就是决定企业价值保值增值的核心要素。
可见,人本财务管理不是物本财务管理模式与人本主义的简单融合,也不是单一的人力资本财务管理,而是以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价值创造根本对财务管理系统进行的改造和升级,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全面体现“人之所以为人”的财务管理。从产权价值来看,承认“人”与“物”的所有者分别对其自身的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的所有权;价值创造角度来看,人本财务管理强调“人”主导“物”的价值创造流程;从价值增值角度来看,人本财务管理强调“人”与“物”共同保值增值;从收益分享角度来看,人本财务管理强调“人”与“物”的所有者共同分享,若有损失,则“人”与“物”的所有者共同承担。人本财务管理没有冲击到物本财务管理对“物”进行管理的技术性方法,而是重在强调对价值创造动因和本原的管理,不是对物本财务管理的否定,而是对物本财务管理的继承和发展。
五、人本财务管理系统构建
企业的经济活动在财务管理上普遍认为是价值流转活动,但是由财务管理的本质和人本财务管理的内涵可知,价值流转通过商品物资流动的表象反映出来,其内在的本质则是人的价值创造行为通过驱动商品物资流动而完成的价值流转过程。因此,人本财务管理强调的以行为价值管理为中心,就是源于一切价值创造归根结底都是人对其自身价值创造行为在一定规则内自主选择的结果。对同一项理财事务而言,即使同样的价值创造条件,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价值创造行为所带来的价值品质和效率将有所不同,有时甚至产生较大差异,这从著名的“二八法则”和“搭便车”理论都能得到佐证。巨大的过程差异和结果差异在很多时候不仅仅是能力差异使然,背后隐藏的极有可能是价值驱动因素不尽科学和完善,从而导致人力资本所有者缺乏调动自身价值驱动能力的动力,其外在表现则就是价值创造行为的被动和消极。因此,人本财务管理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让人力资本所有者自主产生内在的价值创造动力,主动、积极并创造性地创造价值,其外在表现就是人力资本所有者通过自主管理以尽可能避免无效价值创造行为和低效价值创造行为,更多地提供高效价值创造行为。可见,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价值创造行为如何选择是人本财务管理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引导的核心问题,是人本财务管理系统构建的落脚点和出发点。由于人力资本所有者自主选择实施的价值创造行为将直接决定价值创造的品质和效率,形成不同的价值流转结果,同时由于企业对高品质和高效率价值保值增值目标的追求将因此倒逼企业不得不想方设法构建高效的人本财务管理方法体系。可是,构建什么样的人本财务管理方法及构建的人本财务管理方法是否高效,取决于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力资本所有者之间对财权的配置状况。财权配置是与产权相关的财产权力在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合理分配和有效设置,是财务管理方法设计和执行的依据,是参与价值创造的人做出自身行为选择的基础性导向。因此,人本财务管理系统将是财权配置、管理方法、行为选择和价值流转这四项财务管理活动相互交融的的有机整体,并且这四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见图1)。
1 人本财务管理活动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具体来说,人本财务管理所主张的价值创造主导因素的变化为参与理财事务并切实参与实施价值创造行为的人主张享有自身人力资本产权提供了重要筹码,人力资本产权的确立意味着人力资本所者和物力资本所有者之间将由产权博弈引发出对企业财权重新配置的深度博弈。企业财权通常包括财务战略规划权、财务资源配置权、财务运营控制权和财务收益处置权,在物本财务管理条件下,人力资本所有者除了拥有部分财务控制权外,绝大部分财权都归属于物力资本所有者。而在人本财务管理条件下,人力资本所有者将与物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拥有企业的全部财权,因此,如何在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力资本所有者之间合理配置财权就成为财务管理的首要问题。毋庸置疑,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拥有企业产权的二元产权机制是合理配置财权的前提条件,该机制的确定不但能使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都能得到合理的确认和计量,并能使分别与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对应的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以产权形式得以确认,这将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力资本所有者共同实施企业财务规划权和财务资源配置权提供机制保障。在二元产权机制基础上,企业将由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力资本所有者这两个产权主体共同实施财务治理。依前文所述,财务就是理财事务,而治理就是整治调理,因此,财务治理就是对理财事务的整治和调理,即对推动价值流转的各种价值创造行为可能出现的财务控制权失衡现象进行有效控制。在共同财务治理机制的引导下,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力资本所有者又分别是共同参与财务管理的主体,各自有权管理自己的价值创造行为,由此需要构建二元财务管理主体机制。在二元产权机制、共同财务治理机制和二元财务管理主体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力资本所有者共同分享企业新增价值成为顺理成章之事,为此,构建新增价值分享机制就是对财务收益处置权进行有效配置的基本保障。至此,二元产权机制、共同财务治理机制、二元财务管理主体机制和新增价值分享机制就构成了有效配置财权的基本保障机制体系。
机制终归是机制,要想使机制得到有效执行,离不开技术性方法的有效支撑,由此需要人本财务战略规划、人本资本预算制定、人本资本筹措决策、人本资本投资决策、人本资本运营决策、人本财务收益分割等一系列技术性方法。这里讲的人本财务战略规划是指由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力资本所有者共同商定企业财务目标和资本结构,在此基础上制定由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共同构成的资本预算,即人本资本预算。由人本资本预算决定企业的人本资本筹措决策、投资决策、运营决策和人本财务收益分割,这样才可能使人本财务机制落到实处。但财务管理机制要落到实处最终取决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价值创造行为,这些行为主要包括人力和物力资本的投资行为、采购行为、基本生产和辅助生产行为、销售行为、税务代理行为、研究开发行为及采购、生产、销售和经营管理行为,且这些行为具有可选择性,其选择的依据就在于人力资本所有者对其自身利益是否得到满足的体验和感受,其体验和感受又取决于机制性方法是否能让其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如若满足,则价值创造行为将产生正向激励和驱动作用,反之将产生反向激励和驱动作用,由此说明管理方法对价值创造行为具有主导作用,价值创造行为选择是管理方法的必然反应。
从财务管理的本质而言,价值流转是一切价值创造行为的根本反映。价值流转与价值创造行为相伴而生,是价值创造行为的基本结果,从生产力要素来看,资产是价值生产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综合,是价值创造行为的载体,是价值形成的基础。因此,资产配置是价值流转的前提和基础,包括人力资产与物力资产的配置、人力资产之间的配置和物力资产之间的配置等,这些配置不是体现在人本资本筹措决策中,而是表现在人本资本投资决策中,因为只有在投资时才需要真正考虑所需资产的优化结构。企业的价值创造行为是价值得以创造的根源,是一切价值得以创造的源泉,价值创造的过程就是价值创造行为的实施过程。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价值创造的主导力量成为财务管理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新增价值的形成与分割作为价值流转的最终环节,既是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力资本所有者之间利益博弈的体现,又是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价值创造行为对企业新增价值所做贡献应得价值回报的体现。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构建内容全面、逻辑严谨并符合当前知识经济发展和人本主义精神要求的人本财务管理系统(见图2)。
综上所述,构建以人为价值创造根本的人本财务管理系统是知识经济时代与人本主义精神密切融合的客观要求,人本财务管理的系统构建应以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价值创造行为最终实现自主管理为切入点。这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致力于如何提高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价值创造行为能力及如何从根本上激发其价值创造行为积极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研究,其中财权配置比例、机制性方法操作规则和技术性方法实施流程、行为选择依据、价值流转规律与信息回馈等细节问题值得深入探索。
2 人本财务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徐国君.三维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徐国君等.行为价值管理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
本文是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013年度课题“基于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二元产权的人本财务管理研究”(批准编号:J13WG9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邱兆学,男,十大靠谱的网投平台职业教育学院院长,教授,高级会计师,博士生,《师说》编辑部成员。
关闭窗口
距离校庆庆典还有
0天
站内搜索:
 热点关注